網球肘

網球肘,正式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是一種會引起手肘外側疼痛及壓痛感的炎症。

定義:

網球肘,正式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是一種會引起手肘外側疼痛及壓痛感的炎症。因為這是網球及其他球拍運動很常見的運動傷害,所以俗稱為"網球肘"。但其實幾乎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網球肘,只要他們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手腕做出旋後及旋前的屈背動作。

症狀與表徵:

網球肘是基層醫療中常見的過度使用症之一。此症多發於 30 至 50 歲之人士,而男女的發病率均等。痛症一般出現在肱骨外側上髁 (lateral epicondyle) 的手肘位置;有時,病人可能會表示手肘外側上髁末端的腕伸肌總腱也會疼痛。進行身體檢查的時候,外側上髁的腕伸肌源頭應該會出現點壓痛,特別是在橈側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ERCB)起端的周圍。除此之外,在伸展的手肘下,手腕的被動屈曲及抗力伸展會產生痛楚。

病因及與生物力學的關係:

網球肘通常是因為手腕反覆用力做出旋後及旋前的屈背動作而引起的。這些動作會導致前臂伸肌的肌腱過度使用,在肌肉肌腱的連接處出現微小破裂,引致膠原蛋白產生退化(collagen degeneration),血管纖維母細胞增生(angiofibroblastic proliferation)。這異常的血管增生及局部的玻璃樣質變 (hyaline degeneration)多見於橈側腕短伸肌的起端。

橈側副韌帶 (ra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的近端緊附著肱骨外側上髁的結節,末端以扇形散開與橈骨頭部的環狀韌帶交織在一起,呈一三角形。近期的生物力學研究發現,這兩條韌帶可因反覆性動作而受到微創傷,變得鬆弛,最終發展成網球肘。

後側骨間神經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PIN) 是從橈神經分支出來的,在供應神經給予橈側腕短伸肌 (ERCB) 和旋後肌 (supinator muscle) 後,再穿過旋後肌腱弓(arcade of Frohse,亦稱為"佛羅氏弓") 而進入旋後肌。後側骨間神經可能在佛羅氏弓內受到旋後肌的肌腱纖維擠壓,而產生類似網球肘的症狀。因此,對治療反應不佳的網球肘病患者,醫生應該考慮他們是否患上後側骨間神經卡壓症 (PIN entrapment syndrome)。和網球肘病患者不同的是,後側骨間神經卡壓症的患者的指伸肌會較弱或癱瘓。

檢驗:

網球肘的診斷通常都是臨床的。除非懷疑有其他的鑑別診斷,例如第5節和第6節頸神經根病變 (C5-6 cervical radiculopathy),X光掃描的作用不大。如有需要,肌骼超聲波或磁力共振掃描可顯示出腕伸肌的肌腱退化及肌肉撕裂情況。

治療:

治療方案主要視乎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病人的日常生活和消閒活動。如果是運動員,休息是痛症一出現時最好的治療方法,因為休息可以讓出現細微撕裂的肌腱慢慢癒合。另外可以配合以下其中一項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Assendelft W, Green S, Buchbinder R, Struijs P, Smidt N. Tennis elbow. Clin Evid 2004;(11):1633-44
  2. Paoloni JA, Appleyard RC, Nelson J, Murrell GA. Topical nitric oxide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extensor tendinosis at the elbow: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Am J Sports Med 2003;31:915-20
  3. Scarpone M, Rabago DP, Zgierska A, Arbogast G, Snell E. The efficacy of prolotherapy for lateral epicondylosis: a pilot study. Clin J Sport Med. 2008 May;18(3):248-54.